优秀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体系
作者:王君 转贴自:国家体育总局 点击数:2954 文章录入:少摩王
中国优秀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体系
散打体能,从广义上讲,是指散打运动员在训练中为提高散打运动技、战术水平和在比 赛中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必备的身体各种运动能力的综合体现。这些运动能力包括身体 形态、身体机能、身体健康和运动素质四个因素构成。从狭义上讲,散打体能是指散打 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负荷的情况下,最大限度的动员有机体机能能力时持续对抗机体疲 劳的能力。从某种程度上理解,这种能力就是散打运动的专项耐力。 为了适应武术散打运动发展的需要,促进散打运动员体能的提高,使武术散打比赛更 加精彩激烈。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于2000年4月29-30日在北京体育大学举行 了首次全国武术散打运动员的体能测试。体能测试项目为:9分钟跑和8米×40次抱沙人 折返跑。武术管理中心颁布的9分钟跑与8米×40次抱沙人折返跑两项赛前体能测试项目 和标准的实施,无疑是散打运动项目的一次革命。但这两项测试项目是否可以作为散打 运动员的专项体能测试标准还有待商榷。 武术管理中心颁布的体能测试项目9分钟跑和8米×40次抱沙人折返跑的达标线:9分 钟跑的达标线是75KG级及以下级别为2400米;80KG级及以上级别为2200米。9分钟跑达到 2600米者,可免测折返跑。折返跑的达标线为2分20秒。据报道,来自全国34个代表队的 378名运动员报名,实测人数328人。其中9分钟跑达到或超过2600米的运动员有34人,占 总人数的10.4%。有38人未达标,占总人数 的11.6%。折返跑20人未达标,占总人数的6. 1%。 但依田麦久教授竞技运动项目主要分类体系的理论来看,散打运动是属于技能类对抗 格斗项目,在双方激烈的格斗中,运动员必须以对手的身体为攻击目标,进攻取胜,同 时还要注意保持自己重心的动态平衡,而迫使对方失去身体平衡。其动作结构的特点是 变异组合多元动作结构,其攻防的目的是有效击中对手或摔倒对手,让自己得分和防止 对手得分为评分标准。运动员所使用的拳法、腿法或摔法等基本动作,主要以实用有效 为主,但受场上对手的制约,技术动作和战术策略在运用时的变化却比较多,只有全面 掌握散打各种技术,才能提高场上的应变能力。所以散打运动属技能主导类项目,而非 体能主导类项目。 依《运动生理学》基本理论,9分钟跑是依据9分钟跑的最大距离来检测最大摄氧量的 ,它是测定人体长时间的耐力标准,主要判断心血管、呼吸系统及奔跑的耐力水平。以 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供能特点。所以9分钟跑不应作为散打体能测试标准。武术散打运动 的技术发展方向是:强化体能,技法全面,突出个性,快狠巧准。“快狠巧准”中的“ 快”即速度素质在散打运动中是连接各种能力的主体,是灵魂。唯快才能出其不意,攻 其不备。“功夫之王”----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也是以快速猛烈、刚毅和旋风般的快攻 著称于世。所以散打运动比赛中以快制慢、以快制变是取胜的关键。由于散打运动在8米 ×8米的赛台上,以踢打摔为技术特点。在每局3分钟内进行激烈的运动,局间休息1分钟 的间歇运动项目,所以持续跑步的能力对散打运动员来说并不特别需要。对9分钟跑的体 能测试和训练若过分强调,有可能造成一些优秀运动员不得不花费很多的时间练习9分钟 跑。随着散打运动竞赛机制和竞赛规则的不断改进和完善,越来越向高技术型的方向发 展。如取消了3分分值,对原来得3分动作(转身后摆腿、腾空腿法等)的分值提高到4分 和鼓励创新动作等等,就是最好的证明。中国武术中有“四两拨千斤”的谚语,证明了 中国散打运动必须以巧妙、快速而准确为特点来取得胜利。所以中国散打运动员不应忽 视其他主要身体素质(速度、力量、专项耐力及灵敏等素质)的提高和技战术、心理素 质的提高。所以9分钟跑的体能测试并不能衡量散打运动员体能水平高低的唯一项目。而 只能作为散打运动训练中一般耐力训练项目来练习。 从散打供能特点上分析,一场比赛是3局2胜制,每局净打2分钟,局间休息1分钟,属 于间歇性运动项目,运动员所需的能量来源于3种不同的能量输出。依《运动生理学》理 论,大多数运动项目,有氧供能与无氧供能都有一定的比例。如福克斯(fox)曾制作的 “各种跑的供能比例”表中,2―3分钟时间的运动项目1000米跑, ATP-CP供能比例为3 0,无氧酵解供能比例为65,有氧供能比例为5。所以散打每局净打2分钟的比赛ATP-CP系
[1] [2] 下一页
上一篇文章:传统软器械[四节镗]介绍
下一篇文章:[武术]术语解释
|